“在提煉成都高新區的發展思路時,我最想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皮膚,經濟發展的根本是靠‘養內’。在成都高新區,為企業不斷創新金融服務就是‘調理’經濟的‘處方’。”湯繼強說,“小到高新區,大到國家,我們都說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但更是皮膚,各種金融指標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經濟的外在表達方式。”
金融服務激活經濟潛力
“在成都高新區,我們發現,如果僅僅靠人才資源和技術創新,支撐產業發展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社會資本,信貸和各種中介服務等金融要素進來,技術和勞動力只能是靜態的資源,無法轉化為經濟增長的現實動力。”湯繼強表示,“而搭建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是實現社會金融資源和產業資源結合的一個途徑。因此,一套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可以促進經濟各要素優化配置,實現經濟體內部‘通暢’。”
在湯繼強看來,中小企業融資難就是經濟通過金融這張皮膚表達了一些癥狀,而原因要從經濟內部來看。在低工資、高儲蓄、公共配套不足的情況下,銀行掌握了大量的資金,相對于大企業、大城市、企業大項目,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容易被忽視,這實際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和以大銀行為主的金融結構的矛盾。因此,我們看到的就是金融經濟活動不順暢,中小企業的活力受抑制。
“真正只靠上市來解決問題已經晚了,因為上市是企業發展相對成熟的階段了,而企業創業初期才是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湯繼強感嘆道。
“比如,針對中小企業融資規模小、較為零碎的特點,我們采用‘打捆’的方式和銀行對接,通過優惠擔保、還貸周轉基金、為輕資產企業協調等方式,為企業獲取貸款,并接受知識產權質押、浮動股權質押等創新反擔保形式。”湯繼強說,“當前轉方式、調結構的使命不僅落在央企、國有企業身上,同樣也落在了廣大中小企業的肩上。激活經濟潛力將離不開釋放中小企業的活力。”
積極營造良好金融秩序
“我們發現,一個經濟體的質量與金融秩序是密切相關的,成都高新區所做的就是積極營造友好的金融秩序和環境。”湯繼強表示,“從證券化率這一指標看,發達國家整體上要高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達程度也就高些。如果從包含衍生品、債券、股票廣義證券化率來看,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就更大。當然,華爾街因為金融創新過度而導致巨大的系統風險,最終演變成了金融危機,這屬于金融秩序是否穩定的范疇。因此一個好的金融秩序不但是體系化的,也是持續穩定化的。”
他表示,“結合成都高新區,在體系化方面,我們構建了基于梯形融資理論的金融服務體系;在穩定性方面,我們用制度化的形式把金融服務的流程、組織架構固化下來,并輔以‘一窗式’和電子政務相結合的服務界面。有了一個整體框架,具體的金融服務創新就只是技術手段問題了。”
“有了好的金融秩序,經濟的‘氣血’就會理順。比如盈創動力平臺實施2年以來,金融服務除了可以推進資源配置和流動,還會給經濟引入外部監督和風險管控兩個機制,這對促進中小企業規范治理是有益的,對日后改制上市也有幫助。”湯繼強總結道。